新闻中心
警惕网络黑产新套路 黑客以追款为名实施诈骗陷阱引多地警方立案侦查
发布日期:2025-04-06 20:18:25 点击次数:104

警惕网络黑产新套路 黑客以追款为名实施诈骗陷阱引多地警方立案侦查

近年来,网络黑产通过“追款”名义实施二次诈骗的套路频发,多地警方已对此类案件展开侦查。这类诈骗利用受害人急于挽回损失的心理,通过伪造专业身份、虚构技术手段等方式,形成连环骗局。以下是相关新型诈骗手段及典型案例分析:

一、诈骗新套路解析

1. 伪装“专业追款机构”

黑产团伙以“高科技追款”“黑客追损”等名义,在搜索引擎或短视频平台投放广告,声称能通过技术手段侵入骗子账户追回资金。例如,通过伪造“维权成功”截图诱导受害人缴纳“服务费”“技术费”,随后拉黑。部分案例中,诈骗分子甚至冒充法律咨询机构或“职业维权团队”,要求签订合同并支付维权费(通常为追回金额的20%-50%),实则利用虚假投诉威胁企业或直接卷款跑路。

2. 假冒“网警”或“公检法”

不法分子伪造、警号等身份标识,通过QQ、微信等社交工具联系受害人,谎称已冻结涉案资金,要求缴纳“解冻费”或“保证金”才能返还。例如,有案例中诈骗分子威胁受害人“不配合将起诉报假案”,迫使其转账。

3. 利用“亲属卡”或“亲情卡”功能

诈骗团伙以“验证资金安全”为由,诱导受害人绑定“亲属卡”并授权高额资金,随后通过扫码支付或转账快速转移涉诈资金。上海警方曾破获一起利用该手法转移300余万元的案件,犯罪层级涉及核心对接、任务分配和执行层。

4. 虚构“数据恢复”或“账户解冻”

针对游戏交易、投资理财等场景,黑产以“操作失误导致账户冻结”为由,诱导受害人下载远程操控软件或开启屏幕共享功能,趁机窃取支付密码。例如,山东菏泽一名9岁儿童因领取免费游戏皮肤被诱导下载软件,导致家长账户被盗刷5万元。

二、典型案例

1. “二次诈骗”连环陷阱

江苏盐城法院披露的案例显示,陈某、杨某某等人以“挽损法律服务”为名,谎称能通过法律途径追回投资损失,骗取受害人支付高额服务费,实则通过伪造材料向金融机构施压,最终被认定为诈骗罪。

2. 冒牌网警诈骗

有受害人因轻信网络搜索到的“网警”,添加QQ后被要求缴纳解冻资金,最终损失数万元。此类诈骗中,犯罪团伙通过PS伪造,并利用话术制造紧迫感,迫使受害人转账。

3. 虚假代理维权产业链

上海某科技公司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,近119万篇网络维权文章中,74%包含重复联系方式,同一手机号最高出现2.46万次,背后是批量生产的虚假维权模板和窝点网站。

三、警方提示与防范建议

1. 警惕“非官方渠道”

任何要求线上私聊、转账或提供支付密码的行为均属诈骗。公安机关不会通过社交软件办案,追回资金需通过正规司法程序。

2. 加强技术防范

关闭手机免密支付功能,谨慎授权“亲属卡”等金融工具。上海警方建议平台优化风险提示,例如强化交易场景验证。

3. 及时止损与报警

一旦遭遇诈骗,应保留证据并立即报警,切勿自行搜索“追款”方法。山东警方提示,未成年人使用电子设备时,家长需关闭免密支付并加强监护。

4. 提升防诈意识

陇西警方总结“十大反诈公式”,包括“凡是非官方买卖游戏装备的均为诈骗”“凡是以‘安全账户’为由转账的均为诈骗”等。

此类诈骗的本质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受害人焦虑心理,通过技术伪装与话术操控形成闭环骗局。公众需牢记“不轻信、不转账、不共享隐私信息”原则,同时关注警方发布的典型案例(如上海“砺剑2025”专项行动成果),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,避免落入二次诈骗陷阱。

友情链接: